2017-08-29 4971
國人向來崇拜硅谷,但硅谷的“我們不為賺錢”、“我們容忍犯錯”優勝汰劣兩大原則卻一點兒也沒得到繼承,恰恰相反,國內對創業失敗/試錯的態度非常惡劣,一旦行業“由盛及衰”,“XXX必死”、“XXX沒有未來”等辣眼睛的話語肯定會被人說出來。
有人把2016年的生鮮電商形容為“冰火兩種天”,一面是行業規模不斷擴大,另一面則是生鮮電商創業公司頻頻倒閉。百度指數顯示,“生鮮電商”這個詞被百度指數收錄的時間是2015年3月4日,至今不足兩年,這么短的時間里,如何就能說一個行業不行了呢?
實際上京東、阿里等巨頭也是近兩年才開始大力推進生鮮電商。去年618、雙11期間,京東生鮮都有非常大的增長,雙11期間,京東生鮮僅用9個小時,銷售額就超過2015年雙11全天,全天自營銷量同比增長近16倍。另外,京東在2016年8月份推出的“遍尋天下鮮”活動,從全球挑選生鮮原產地,跟全球更多的生鮮企業合作,也開啟了生鮮電商全球化的道路。
所以,業界認為的生鮮電商不行的觀點,我認為還是激進了些。
“世界是平的”作者希冀的情況并沒有出現,文化、國度等因素讓“世界是平的”變得越來越困難,但全球化的趨勢已經不可避免,由全球化帶來的商品流動也愈加明顯,品類也在增加。
商務部預計,2016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額將達6.5萬億元,年增長率將超過30%。跨境電商的火爆程度充分說明全球化帶來的商品流動需求,而在這些流動的商品里面,生鮮產品也在獲利。
京東大數據平臺聯合21世紀經濟研究院發布的《“吃出來的中國年”——生鮮年貨電商消費趨勢報告》顯示,春節期間,進口生鮮熱銷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其中,最受歡迎的“洋貨”生鮮單品包括阿拉斯加真鱘魚、智利車厘子、南美進口厄瓜多爾海白蝦、烏拉圭牛腩、泰國椰青等商品。
對于用戶來說,來自全球的各類生鮮商品是一種需求,這個需求原本是處于“隱藏”狀態,但是各大電商平臺通過不同的運作模式,將這個需求激發出來。電商已經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既然是一種生活方式,用戶當然有理由選擇國外的生鮮商品,至于說是否滿意,用戶自然會去評判。
除全球化因素外,國內電商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也大大方便了用戶對于不同地區商品的需求。《“吃出來的中國年”——生鮮年貨電商消費趨勢報告》還顯示,春節期間,中國各地的特色生鮮也跨省流動,熱銷全國,其中,最受歡迎的特產為東北特產、內蒙古特產、山東特產、重慶特產、四川特產。
無論是全球的商品,還是國內非常住城市的商品,都會隨著商業公司的推動而逐漸進入消費者的視野中,至于究竟是去線下實體店購買,還是直接在電商平臺上購買,這取決于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支付習慣、口碑印象等,將商品數字化,并以數字化的形態展示給用戶挑選,這是1.0時代的互聯網,至于生鮮電商進化成用戶主流的習慣,這需要時間。
想必各位生活在北上廣深的人春節回鄉應該感受到了,四六線城市的用戶也開始對商品的質量有要求了,而非單純的貪“便宜”,便宜當然好,但也得質量好,當然,價格只是四六線城市用戶生活的“縮影”,更大程度上,是四六線城市對優質商品的需求量在增加。
《“吃出來的中國年”——生鮮年貨電商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受春節回鄉影響,內蒙古、青海、甘肅、貴州、新疆等地區的生鮮消費額環比增長超過北上廣,并且這些省份的生鮮消費額超過平時的兩倍。
相對于一二線城市的飽和,四六線城市的優質商品仍舊存在著極大的不對稱,一是優質商品品類較少,二是就算有好的商品,其價格也極其昂貴,生鮮產品尤其如此,如果是進口水果,加上春節的因素在里面,一些偏遠地區的商品價格肯定是超乎普通人的購買力的。
但是在生鮮電商平臺上,這種不對稱被完全消除了,無論是北京地區的用戶,還是青海、甘肅、貴州的用戶,其購買的生鮮商品價格是一樣的,跟平時的價格區別也不大,而這個價格對于四六線城市的用戶來說,也是可以接受的。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為10130元,是2011年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的1.9倍,這顯示出我國農村居民的購買力在顯著增強,只不過在四六線城市里,符合其購買力的商品并未出現,而生鮮電商恰恰彌補了這個空缺。
生鮮電商平臺在短短兩三年內,是不可能一下子就發展很多品類以及SKU的。首先,用戶習慣還有待培養,如果生鮮電商平臺一次性上線全部的品類以及SKU,很有可能讓商品造成積壓和浪費,生鮮電商平臺需要在保證優秀品質的基礎之上,逐漸填充品類并且不斷嘗試,篩選出更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商品。其次,像某些地區的生鮮商品從挖掘到檢驗再到供應鏈搭建、物流配送等一系列流程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尤其是國外地區的商品,短時間內是無法做到全線上線的。
除豐富品類外,生鮮電商的物流配送也是一大考驗,就算在整個冷鏈物流運輸過程中能夠保證商品的完整性,但是在末端配送過程中,還是有可能出現一定的損耗,而這種損耗,是非常傷害用戶體驗的。
可如果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當前的生鮮電商還是處于初步階段,像服務、3C、美妝等品類的電商,已經發展十多年了,從購買到物流各個環節的發展,都非常成熟,生鮮電商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無法做到人人滿意的程度。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行業處于待發展的時期,就認為生鮮電商沒有未來了。
實際上2016年下半年,也有十幾家生鮮電商平臺獲得了融資,資本市場的入局,一定程度上會加速生鮮電商的發展速度。
關于生鮮電商品類、SKU的完善以及服務提升,是需要過程和時間的,用戶們需求量的擴大,也會反過來促使商家不斷豐富商品的品類和SKU。但整個過程和時間既需要生鮮電商企業自身的努力,還需要物流企業、投資公司等共同的努力。
業界之所以對生鮮電商的前景不看好,很大程度上是從當下的盈利來考慮的,而非從未來的發展空間考慮,美味七七和壹桌網的先后倒閉更是讓業界對生鮮電商行業充滿了失望。
但如果從生鮮電商行業交易規模來看,每年都在增加,數據機構預計,2017年生鮮電商行業的交易規模將超1500億。生鮮電商行業未來的發展空間在于:
(1)中青年用戶的崛起
《“吃出來的中國年”——生鮮年貨電商消費趨勢報告》顯示,26—35歲、36—45歲的用戶占比最高,70后、80后已經在逐漸接受并習慣于網購生鮮。16-25歲的用戶占比緊隨其后,又因生鮮本身就具備較強的家庭消費特征,隨著越來越多的成長于互聯網,甚至玩轉互聯網,且對品質生活有更高追求的90后、00后逐漸步入家庭,等生鮮電商發展成熟時,用戶和需求都將會迎來爆發式增長。
(2)感謝“友商”,促進高頻
我前面說了,生鮮并不是一個高頻需求,但是目前那么多創業公司都在進入生鮮電商行業,“友商”除了會讓“友商”倒閉外,還會讓更多的人知道生鮮電商,使用生鮮電商,從而促使生鮮電商也變成一個高頻需求,這個高頻指的是,足夠規模的用戶來使用生鮮電商,要知道中國可是有13.75億,一旦用戶量過大,低頻也會變高頻了。
(3)品質為先,盈利為后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大家有可能會關注當下的盈利比較多,但對于京東、天貓等巨頭來說,當下的盈利并非其首要考慮的點,反而在最基礎的提升產品品質、品類豐富、物流提升、供應鏈完善、服務質量提升等才是其關注的焦點,有了好的產品品質,才有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隨著生鮮電商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這一領域很有可能是下一個電商時代的“門票”。
對于生鮮電商,大家還是急于求成了,或者說,太希望看到其“發大財”了,當下的互聯網環境里,很難就突然“很有錢”。任何行業的發展,都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生鮮電商,我們還是應該多一點期待。
最近網上很流行一個說法就“回到過去”,已經享受過生鮮電商紅利的人們,真的還習慣像過去那樣去線下實體店購買生鮮產品嗎?習慣,會上癮。